WMC_e6 第六輯Running, Walking, Jogging along the timeline with the same speed 假如速度與跑姿換腳幅度無關

「諧波蒙太奇」遇上「勤力電路1.4 – 開著了的投影機」Harmonic montage with a switched-on projector operating on hardworking circuits

wmc_e6 2018.10.27 | Opens today:  Wong Chun-hoi’s “hardworking circuit #1.4 – A switched-on projector [work-in-progress]” & Hugo Yeung’s “Harmonic Montage” | 6:30 opening reception | 王鎮海的《勤力電路1.4 – 開著了的投影機(持續創作)》和楊鳴謙的《諧波蒙太奇》| 今天中午12點開展,下午六點半開幕酒聚。|

關鍵詞 keywords:

畫面的格數;慣性作為推動力;開關作為書寫的行動;交流電流作為待發的種子;亂數發生器的硬體;電路;二進邏輯;可數算的迴圈;發條裝置;不可預測的時差 frame rate, Real-time experiments, opening the black box, re-activating the reception location, deconstructing cinema, reconstructing cinema, sequential ordering and random ordering, AC as artistic raw material, visualizing mathematical concepts, algorithm, ensemble cinema, overtone, harmonic, montage, custom-made software, art from data, auditory fingerprints, continuity, inertia turned into force, an on-off switch as a writing tool, hardware random number generator, simple electrical circuit, binary Logic, countable loops, unpredictable clockwork by time difference

《勤力電路1.4 – 開著了的投影機 (持續創作)》 王鎮海

王鎮海的裝置作品《勤力電路》是一個以繼電器串連的系統。繼電器是以電力操控的開關,當電流通過銅線,銅線產生磁場閉合繼電器中的電路,組成電流傳輸的橋樑,繼而觸發下一個繼電器。觀眾可透過手動開關,自由操控骨牌似的電路系列。《勤力電路1.4》以藝術家之前的創作《勤力電路1》作為骨幹。作品結構以多個繼電器串聯而成,並以骨牌的形式相繼啟動,一個接一個,直到終端電器被開啟。重覆設置於電路上的繼電器具電子時計的作用,最後被選擇啟動的電器是藝術性和趣味的關鍵。開關按鈕後觸發的每一個步驟相對於電影的情節,像微敍事,觀眾觀看著電力飛舞的定格及藝術家舖墊的最終結局。電力在媒體藝術是必然的存在,王氏再一次以電力為藝術的原材料,並呈現電力在不同物理形式上的操控。

在《勤力電路1》、《勤力電路1.1》、和《勤力電路1.2》中,電路系統雖然有著不同設計,但電路最終都只為傳輸電流,以啟動瑣碎物件,如一顆小型LED燈、一隻以摩打驅動的玩具魚、一個改裝音樂盒等。透過改變平日的電路流程,耗時又吃力的勤力電路希望提升人類對尋常瑣物的興趣。王氏稱這些終端物件為系統的結局。當繼電系統開始運作,一連串的動作隨繼電過程而觸發,終端物亦最終受改變。王氏所設計的結局,如閃動的燈和震動的魚,吸引人們的目光,直至過程終結。王氏一直持續研究不同電子零件以製造不同的結局。技術上,將大部分的備開關的電器放置於電路上任何繼電的一點,都能被「啟動」。

電流訊號的流動是耗時的過程。在版本1.4 中,作品強調繼電過程的時限及持續時間。以《勤力電路1.2》為例,每4.5 秒,電流平均通過360 個繼電開關。這是藝術家展開勤力電路最新版本的基礎。最新版本中,電路上1秒能把80個繼電器逐一啟動。這種計算連繫到我們對電影時間的認知,由傳統以1秒24格為標準的菲林影片徹底改變成一部1秒80幀的影像投影機。對此王氏以電影作典故,並嘗試在概念上開拓其形式。問題亦繼續延續下去:觀眾如何體驗這個1 秒80 格的視覺呈示?觀眾如何描敍在作品中的時間經驗?在眾多的5 秒繼電故事裡,觀眾得到了什麼?他們在連續而無間斷的5 秒情節入面,會建構出怎樣的故事?

《諧波蒙太奇》 楊鳴謙

《諧波蒙太奇》是楊鳴謙對聲音錄像衍生演算程式的持續創作,作品延續以往作品運用的「離散傅立葉變換」(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),以突顯像素、聲波、線性時間等低層次資訊,開發及擴展電影的美學觀賞。

《諧波蒙太奇》的其一目的是要擴闊「剪接」的定義,開發新的蒙太奇手法。作品以訊號干擾方式拼接影像,讓參加者以特製系統參與影像與聲音的製作。蒙太奇常稱「剪接」,原意是影像的前後並列、接合上的衝突和連續,而在《諧波蒙太奇》的蒙太奇則是各影像及聲音的定位拼接。展場正中的電腦連接著散佈四周的發聲物件及樂器,參加者透過以聲音裝置發出聲響,藝術家編寫的衍生系統會分析收音設置所收納的音波頻率,組織數據庫裡的影像再投映到布幕上,實時擾亂及改變場地的影像。在不同特質、頻率的聲樂共嗚下,場館中央的投影由頻率變動不定的片段交匯編成,蒙太奇不單是時間上的連續交接,而是擴展至影像頻譜下的空間拼湊。透過聲音裝置的合奏音景,場地不斷的將影像重構,成為由觀眾主動參與衍生而成的聲影蒙太奇。

***

關於藝術家

王鎮海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,為批判性跨媒體實驗室的主修本科生。創作主要涉及聲音和電子零件,並於中港台多地展出及表演。2018年獲第二十三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「媒體藝術」組金獎。創作以外,亦會提供技術支援予各藝術家,現為「據點・句點」藝術工程師。

楊鳴謙,數碼媒體藝術家,為首屆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新媒體文理學士畢業生。作品主要以電腦演算探索電影美學的可能性。2015年起為「據點・句點」之成員,並於2016年發表首個個展,及後到德國GENERATE! Festival for electronic arts 2017參展。2018年,為賽馬會ifva影像嘉年華的參展藝術家。